益生菌probiotics

人類使用益生菌歷史悠久,最早是由Elie Metchnikoff梅契尼科夫這位俄國學者研究保加利亞農民長壽秘訣,認為大量攝食富含乳酸菌的酸奶是關鍵因素.於1907出書大力提倡人類應經常服用乳酸菌來延長壽命,他自己也身體力行,結果活了71歲,遠遠超過當時的平均壽命.後來一位日本學者Dr. Minoru Shirota代田捻受到他的啟發,於1930成為全球首名分離出乳酸桿菌的人,並成功將其商品化.而在1954年首次出現Probiotics這個字. 訂義上,它必須是活的,而且是從人體腸道所分離出來的微生物,服用以後能通過胃酸,膽汁,消化酵素等等的考驗,進入腸道後能夠暫時定殖(附著繁殖)存活並發揮生理功能,當然一定要擁有可考證的人體使用安全紀錄,經科學驗證對人體健康有益,而且生產,包裝,運送過程皆要保持品質穩定. 至於Prebiotics(益菌素)則是泛指一些物質,可協助重建腸道弱酸性環境,以迎接益生菌,並供給其生長所需養分,如乳清蛋白,菊糖,木寡糖或果寡糖. Synbiotics則是指一種產品同時含有益生菌及益菌素.但是要注意的是,只有專屬配對的益生菌及益菌素,才可以稱作Synbiotics,而不是隨隨便便湊合就算. 益生菌在廣告媒體的推波助瀾下,連三歲小孩都能朗朗上口,面對百家齊鳴,眼花撩亂的眾多產品,以及講得天花亂墜,口沫橫飛的銷售人員,什麼是我們心中的一把尺?什麼是最適切的治療?能夠有最大的效果,最小的副作用,同時也經得起長期考驗.以實證醫學的觀點,目前可以得到以下以下的結論.什麼是實證醫學,就是不要道聽塗說,要講求證據,而且這證據要夠分量,也不是虛偽造假的.證據的等級分為五級,level V只是個人意見,動物及試管研究,所以道聽塗說只能算Level V,最低等級,level IV是病例報告,level III是病例對照研究,level II是世代研究,level I才是最高等級的隨機控制對照研究(double blinde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),甚至還要看看這些報告背後的金主是誰,是否真正客觀中立.所以不是幾個動物實驗或試管實驗就足以採信,也不是幾篇病例報告就可以以偏概全. 從實證醫學的觀點,目前暫時的結論是:益生菌對急性拉肚子及抗生素引起的拉肚子是有幫助的,可以減少早產兒發生壞死性腸炎的危險,及因此而造成的死亡.用益生菌來預防異位性皮膚炎可能有效,但仍需更多證據及研究才能有定論.目前證據並不建議嬰幼兒使用益生菌來預防氣喘或過敏性鼻炎.看到這樣的報告是否感到驚訝,這結論也不像一般廣告所言,益生菌幾乎無所不能,無所不包:可以調整腸胃功能,讓體內好菌增加,改善拉肚子,便秘,腸躁症,增進食慾,抑制幽門桿菌生長繁殖,減緩胃潰瘍症狀,降低膽固醇吸收,減少中性脂肪吸收,調整免疫功能,減少鵝口瘡,念珠菌感染,緩解氣喘,過敏性鼻炎,異位性皮膚炎,甚至可以改善婦女搔癢問題.當然或許以後會有更多肯定的報告出來,讓我們拭目以待,但至少目前結論只是這樣. 至於益